危化品安全:压缩液化气体泄漏检测

工采网
关注

工业和生活中的压缩气体储存和使用的安全性

在工业和生活领域,压缩气体被广泛应用,如氧气、氮气、氢气等。这些气体通常在加压后以压缩或液化状态储存于钢瓶中。然而,如果储存和使用不当,这些气体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

首先,钢瓶储存的压力是有限制的,当气体受热后,其体积会膨胀,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压力超过钢瓶的耐压强度,钢瓶就有可能破裂爆炸。特别是对于液化气钢瓶,如果充气过量或钢瓶本身存在缺陷,如阀门、法兰等密封不良,气体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后,遇到火源就可能引发燃爆事故

其次,泄漏后气体的危害性也不容忽视。一些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等,其引燃能量非常低,稍有火花就可能引发燃烧甚至爆炸。此外,很多气体对人体都有毒害作用,如高浓度的硫化氢等,可能导致人员中毒甚至死亡。

特殊情况下,一些气体与其他物质接触也可能发生燃爆。比如,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燃爆。因此,在使用和储存这些气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按压缩或液化气体在运输中的危险特性,这些气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易燃气体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这类气体,当遇到合适的环境或条件时,就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

2.不燃气体氧气和氮气等不燃烧的气体,但这些气体也具有其他危险特性,如氧气的高氧化性,氮气的窒息作用等。

3.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和硫化氢等,这些气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失去知觉、丧失逃生能力或对眼部和呼吸道产生刺激。

因此,对于这些气体的防护,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在发生异常时,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必须迅速撤离现场,保持安全的撤离距离,比如对于有毒或腐蚀性的气体,气罐着火的撤离距离应达到300米。同时,也需要关注空气中氧含量的变化,如果低于18%或超过22%,都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涉及压缩液化气体存放的环境,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安装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泄漏情况,及时早发现风险,预防风险的发生。

气体检测仪中检测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的传感器探头,工采网推荐:氢气传感器TGS2616-C00,甲烷传感器TGS6814和一氧化碳传感器TGS5141

16910328041675

TGS2616-C00是日本FIGARO研发的半导体原理传感器,响应快速、功耗低、体积小,TGS2616-C00 内含全新开发的敏感素子,受酒精等干扰气体的影响极小,而对氢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非常适合用于检测氢气浓度变化。

TGS6814是催化燃烧式的气体传感器,是TGS6812的升级版本。可以检测100%LEL水平爆炸下限的甲烷气体,亦可以检测H2,此传感器不但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与此同时,线性输出与输出的高度稳定性也是其主要特征。TGS6814的盖帽内有特殊设计的过滤层,使其对有机蒸汽的交叉灵敏度很低。此外,此传感器对硅化合物的耐受性更佳,更适应恶劣环境。TGS6814特点:对甲烷灵敏度很高,气体浓度与传感器输出呈线性关系,对有机蒸汽灵敏度很低,输出基线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CO传感器TGS5141是可电池驱动的电化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CO传感器)TGS5141特点:超小型、 可电池驱动、对一氧化碳选择性/重复性高、 对一氧化碳具有很高的线性输出特性、 校准简便易行、 使用寿命长、 取得UL认证、 满足 UL2034, EN50291和EN54-31的要求。

气体检测仪中检测有毒气体氯气、氨气和硫化氢的传感器探头,工采网推荐:

英国alphasense 电化学式<font color=

英国alphasense 电化学氯气传感器 - CL2-B1

电化学氯气传感器- CL2-B1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以过滤灰尘和小水滴,低浓度输出线性好,稳定性好,抗CO、C2H4、H2的干扰等优点,量程为0~20ppm,工作环境为-20~50℃,15~90%RH,分辨率为0.02ppm,主要用在污水处理,工业环境有毒气体测量,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

英国alphasense 四电极电化学氨气传感器(NH3传感器)NH3-B1

氨气传感器NH3-B1主要用于检测大气中氨气的浓度,NH3-B1是四电极电化学氨气传感器,线性电流输出,信号易于处理,灵敏度高,适合应用于氨气气体变送器,各种氨气检测场合。

英国alphasense 硫化氢传感器(固定式,小电流H2S传感器)

硫化氢传感器(固定式,小电流H2S传感器) - H2S-B1主要特点:无过滤网,两年寿命,H2S的量程:0~200ppm,可以抗NH3,CO2,CO,H2的干扰等。主要用于检测大气中硫化氢气体的浓度‍。‍‍‍‍‍‍‍

       原文标题 : 危化品安全:压缩液化气体泄漏检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