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告显示,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纵目科技”)正式提交破产审查申请。
这家曾获小米、君联资本等机构重仓押注,估值一度高达90亿元的智能驾驶领域明星企业,在经历连续亏损、创始人信任危机与大规模欠薪后,最终走向破产重整。其崩塌不仅导致超700名员工失业,更暴露出资本狂热退潮后行业造血能力缺失的深层危机。
从行业标杆到资不抵债
资料显示,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凭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主泊车技术迅速崛起,主要为整车厂商提供三大类产品: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以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纵目科技堪称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
2017年,纵目科技曾在新三板短暂挂牌,但于当年12月即终止。同年,公司发布首代自动泊车辅助系统(APA),拿下长安、赛力斯、一汽等车企订单,2022年在中国APA泊车市场占有率飙至5.6%,位居第一。
2022年11月,转而向科创板发起冲击,但坚持到2023年9月,最终撤回申请。2024年3月,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可数月后,该申请宣告失效。
尽管达到上市标准,但多年来依赖融资的纵目科技始终处于“烧钱”状态,尚未实现盈利。
截至2023年,纵目科技已累计获得10轮融资,融资总额超22亿元。投资方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君联资本、高通创投、远海基金、复星、同创伟业、建发集团、联想创投等头部机构,估值峰值一度触及90亿元。
可惜的是,光鲜的过往未能阻止公司走向如今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赛道的火热,大量企业涌入,竞争愈发白热化。比亚迪、吉利等各大主机厂出于技术自主性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考量,纷纷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的自研投入。在此大背景下,纵目科技作为一家Tier1供应商,客户资源不断流失,连续失去大客户,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纵目科技净亏损分别为3.56亿、5.12亿和5.18亿元,累计亏损高达13.86亿元。
2024年1月,公司孵化了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其主要产品为充电机器人,并逐渐将业务重心向此转移。但由于市场推广难度大,缺乏实际买方和应用场景项目,该业务短期内难以产生盈利,无法有效扭转公司的困境。
长期的大额亏损使得纵目科技资金储备不断被侵蚀,资金链愈发脆弱,最终不堪重负断裂,成为公司申请破产的重要导火索。
资金链断裂引发连环爆雷
随着上市无望,纵目科技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开始拖欠员工薪资及社保其生存危机于2024年11月首次公开化。多名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公司拖欠薪资,上海浦东劳动监察部门证实,其社保公积金自当年9月起已断缴。
2024年12月初,公司宣布全员停薪留职,涉及研发、运营等岗位超700人。员工们面临着生活压力剧增的困境,部分员工甚至因社保断缴导致落户无望,孕妇无法申领生育津贴。
2025年1月26日,纵目科技曾召开全员会,CEO唐锐告知员工公司面临艰难现状,并建议员工离职自行缴纳社保。与此同时,CTO王凡、CFO张立等高管陆续离职,公司人心惶惶,运营几乎陷入停滞。
春节期间,唐锐被曝连续两周未回复员工消息,其美国国籍背景引发舆论质疑。对此,唐锐表示,“我确实在和联席CEO商议之后在春节之前离开国内,并且暂未回国。最主要的一点原因还是,希望能够在业务重整期间在海外寻求蚕丛新的落地业务机会和资金来推动走出困境,寻找跳出盒子的解法。据我持续的谈判获取的信息来看,海外募资的可能性更多元。”
然而,融资方面并没有传来好消息,最坏的结果却已经到来。4月10日,浦东法院受理破产审查案,标志着纵目科技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结语
纵目科技的陨落,既是企业自身战略失误的典型个案,亦深刻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特性下的普遍困境,其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技术至上”叙事的残酷真相:当资本寒冬降临,无法自我造血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纵目的破产或非终章——其持有的227项专利及长安、赛力斯、一汽等客户历史数据,或将在重整中成为稀缺资产。但这场价值90亿元的失败实验,足以警示后来者:在车企自研大潮与资本理性回归的双重绞杀下,留给Tier1供应商的转型窗口正在急速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