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恩智浦与onsemi的驾驶员监控系统方案

芝能智芯
关注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进入深水区,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Driver Monitoring System, DMS)从最初的安全辅助角色逐步演化为智能座舱与人车交互的核心组成部分。

大联大友尚推出一套基于恩智浦(NXP)i.MX 8M Plus处理器与onsemi AR0144图像传感器的DMS解决方案,这也是一个基于摄像头的高集成度、高精度、智能化的方案。

Part 1

从安全守门人到智能座舱入口:

驾驶员监控系统的技术演进

驾驶员监控系统,作为面向安全驾驶最前线的技术模块,核心目标始终是“认人、识态、干预”。

传统DMS系统往往依赖简单的摄像头与算法检测驾驶员是否闭眼、打盹、注视方向等行为,而在智能化演进的浪潮下,DMS正在经历一次从“辅助安全”向“主动感知+交互入口”的跃升。

新方案将恩智浦的i.MX 8M Plus处理器与onsemi的AR0144图像传感器深度集成,通过高性能计算平台与先进感知前端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驾驶员状态的高精度分析。

通过部署在仪表板内的DMS摄像头,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识别驾驶员身份,还可持续监控其注意力集中度、疲劳状态,甚至可实现基于眼球位置的HMI操作界面控制。系统还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在复杂光照条件(如隧道出入口、夜间行车)下,传统摄像头常常出现识别精度下降的问题,而AR0144图像传感器采用全局快门设计,能够快速捕捉运动画面,还在低照度场景下保持清晰成像,提升了DMS在实际道路场景中的鲁棒性,解决了“看得见但看不清”的技术瓶颈。

Part 2

硬件协同下的高效智能感知

该DMS方案的核心计算平台——NXP i.MX 8M Plus,采用14nm FinFET工艺制造,内嵌四核Cortex-A53 CPU与一颗高达2.3 TOPS性能的神经处理单元(NPU),可充分满足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任务的高并发计算需求。

相比传统以主CPU为中心处理图像流的架构,i.MX 8M Plus通过NPU与双ISP模块的深度配合,实现了端侧视觉AI的低时延处理模式。

这对于驾驶安全应用至关重要——每一帧的延迟都有可能意味着一次错失的干预机会。

双ISP架构的引入让系统可支持双摄像头并行处理,甚至构建立体视觉系统,进一步拓展从“识别面部”到“判断姿态”的能力,平台对HDR、鱼眼矫正等高级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也为车内多样化部署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对于座椅布局不对称或驾驶员身高差异显著的场景,系统可以动态调整图像感知模型,以适配不同驾驶习惯和体态。

图像采集前端onsemi AR0144,一款1MP分辨率、1/4英寸光学格式的CMOS图像传感器,其优势不仅在于清晰度,更在于捕捉速度和抗抖能力。

传统滚动快门在高速行车状态下易出现图像拖影,而AR0144的全局快门设计有效消除了该问题,支持高达60fps的全分辨率拍摄,并提供自动曝光、像素合并等智能相机功能,极大提升了整体成像质量和稳定性。

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看,i.MX 8M Plus提供了丰富的I/O接口资源,如MIPI-CSI、PCIe、USB、以太网等,为构建一个灵活、可拓展的座舱感知系统奠定了基础。

开发者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接入更多传感器,实现DMS与OMS(乘员监控系统)、手势识别系统、语音控制模块的融合,加速从驾驶辅助到智能座舱生态的系统性升级。

目前汽车电子的技术演进的三个关键趋势:感知智能化、边缘计算本地化、交互体验人性化。

 其一,系统不再局限于“看见”驾驶员是否闭眼打盹,而是要“理解”驾驶员当前的注意力状态,甚至其行为意图; 其二,计算能力向边缘侧下沉,意味着更高的响应速度与更低的网络依赖,是智能汽车迈向高可靠性的必经路径; 其三,DMS正从单纯的安全工具向智能座舱交互核心跃升,它将定义未来人车之间的自然沟通方式。

小结

恩智浦与onsemi为DMS的落地提供了高性能、可量产的方案。

       原文标题 : 基于恩智浦与onsemi的驾驶员监控系统方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