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感器产业与机器人赛道深度融合的当下,资本布局正加速跑马圈地。继2025年Q1获柯力传感战略投资后,开普勒机器人近日再度完成 A 轮融资 —— 与汉威科技、兆丰机电、乔锋智能三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约合作,构建 “感知 + 传动 + 制造” 的生态协同矩阵。这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硬件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不仅标志着国产人形机器人从 “概念验证” 向 “产业落地” 加速跨越,更折射出传感器企业抢占机器人感知层入口、重构产业生态的野心。
成立不足两年的开普勒机器人,已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节奏:2023 年 8 月成立后,迅速完成尚势资本、北洋海棠基金、张江科投、浦东基金、伟创电气和柯力传感等机构投资。
2025 年 6 月的A 轮融资更是集齐汉威科技、兆丰机电、乔锋智能三家行业头部企业。其核心逻辑在于硬件先行战略——2023 年 11 月发布 25 公斤大负载、8小时长续航、高自由度灵巧手的先行者 K1,不到一年时间再次推出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K2,实现 “大脑(AI 算法)、小脑(运动控制)、本体(高负载执行)” 的深度融合,5.0 代技术已支持复杂场景作业。
开普勒机器人致力于用科技改变生产力,打造人形行业领先落地的高智商蓝领机器人,为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安保巡逻、高危作业、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行业提供自动智能化解决方案,远期更可进入家庭提供各类服务。
2025年6月,"开普勒机器人生态合作暨乔迁仪式"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举行,活动现场,开普勒机器人与兆丰机电、汉威科技、乔锋智能三家行业头部企业进行A轮融资签约并达成深度合作,进一步彰显了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商业落地等方面的决心与实力。
作为国内感知与智能仪表领军企业,汉威科技在具身智能传感器方向拥有完整技术体系与成熟产业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传感器产品储备,例如:柔性触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MEMS 压力应变片、气味嗅觉传感器(电子鼻)等,目前已构建起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多维产品矩阵,能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系统化、全链条智能感知解决方案。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与汉威科技将通过深度融合高精度传感器技术与自主可控的机器人平台,打造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下一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而兆丰机电是中国汽车轮毂轴承龙头,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驾驶关键零部件与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在轴承、丝杠等精密传动部件领域经验丰富。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将在兆丰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场景中开展深度技术探索与实践,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形成人形机器人在离散型场景的部署、训练、优化等数据闭环,大幅提升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泛化能力。
乔锋智能则是专注于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数控机床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储备,旗下数控机床可应用于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部分零部件的加工制造。
据开普勒机器人透露,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高度依赖硬件的成熟度,尽管近年来硬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硬件产业链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某关键传感器全球仅有3家供应商,交货周期长达6个月,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协同对于提升供应链韧性、降低成本至关重要。若缺乏协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卡脖子"的困境。为避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遭遇类似瓶颈,开普勒机器人专注于深耕布局人形机器人生态产业链。
当前,国产人形机器人正处于 “从 0 到 1” 向 “从 1 到 100” 跨越的关键期,开普勒与三大巨头的协同,既是自身产业化的 “加速剂”,也为行业提供了 “生态协同” 的参考样本。随着硬件底座筑牢、场景验证深入,国产人形机器人有望加速走出 “概念迷雾”,真正成为重塑产业形态的 “硬实力” 力量。
开普勒机器人指出,硬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距离产业化仍有一定差距。人形机器人要走向规模化,需要坚持"硬件先行"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公司期待未来与更多国内头部智能制造伙伴携手,打造"人形机器人——硬件梦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