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千篇一律的刘海屏,是不是想有些改变?显然,保留额头下巴,或者生硬切出“美人尖”,都不是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直到OPPO R17以水滴屏造型面世,原来全面屏时代的手机“额头”,也是能玩出美感的。
究竟是怎么实现的,这篇文章告诉你OPPO R17水滴屏下的秘密。
绝美水滴屏,灵动外观
OPPO R17外观较上代变动较多,凭第一眼印象,不难看到它身上有许多Find X的影子。但仔细揣摩后,却会发觉OPPO R17的设计哲学显然不是引入和再现Find X元素那么简单,OPPO在细节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如今在OPPO R17身上再次呈现。
OPPO R17正面搭载6.4英寸OLED水滴屏,分辨率FHD+级别,色彩还原偏向真实,同时有不错的对比度表现,并且得益于自发光的特性,日常使用更省电的同时,亮度也有一定的保证。
“水滴屏”,OPPO R17在设计上首次引入的元素,和“月牙弯”、“星幕屏”一样,来自OPPO对现有设计思考。目前异形屏手机多采用刘海屏/美人尖设计,但由于突兀的切割,导致屏幕外观并不讨好,“水滴屏”出现,给出了问题的另一个答案。
从外观来看,上方的“水滴”设计将原有异形屏的切割区域以弧线过渡,和机身顶部边框完美融合。顶部摄像头与传感器的位置不是千遍一律的“刘海”,顶部以弧线的方式留出面板部分,带来视觉上无断点的美感,自然顺滑。
同时,水滴屏的出现带来更宽广的显示面积,顶部被刘海遮挡的区域得到解放,意味着可以在顶部显示更多内容。“水滴”的设计使得R17的传感器区域面积相比R15缩减了45.8%,同时得益于屏幕点胶工艺和屏幕封装技术的优化,R17四边的边框宽度都进一步减小,从而实现高达91.5%的屏占比。
视野中没有突兀的黑色刘海区域,剩下是居中设计的前置摄像头,连强迫症都说好。
但在顶部面积压缩地如此极致的情况下,OPPO是怎么将刘海屏上众多的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听筒等元件隐藏起来,这就需要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多重努力。
为了实现水滴屏ID设计,在传感器的可用面积被进一步压缩的前提下,R17通过内藏弯折导光柱将光线传递到屏幕下方的光线感应器中,从而实现环境光识别。
距离传感器方面,采用Find X同款“TP+屏下红外”方案,耳边接听电话时屏幕熄灭,当人耳离开屏幕时点亮。同时,屏幕下封装了一颗红外传感器,在息屏时红外信号可以几乎不受像素干扰的穿过屏幕来检测人耳和屏幕的距离,完美解决了水滴区域空间小无法满足传统距离传感器堆叠的问题。
通过巧妙的“水滴”设计,OPPO R17成功解决了异性全面屏手机在顶部元件处理的难点,不仅减少了多出区域的突兀感,甚至让水滴设计成为整机正面极具辨识度的点睛之笔,在众多主流机型当中,OPPO R17凭借正面外观就足以显示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刘海设计。
水滴荡漾,灵动机身
把色彩玩到极致的OPPO,当然会在R17身上大秀一把。渐变色彩与康宁第六代大猩猩玻璃结合带来颜值和极高耐用度的统一,将“水滴屏”的流动设计语言延续到整个机身。
虽然炫光渐变在今年的手机中并不算稀奇,但OPPO无疑是将这项工艺再次刷新到另一个高度。在这块2.5D弧面玻璃之下,OPPO首次在霓光紫实现了三色渐变,横向同时映出三色渐变。中间的深色区域使得机身看上去更修长、优雅。
随着光线射入角度的变化,霓光紫版本的机身反射出跳跃绚丽的色彩,仿佛夜间的霓虹灯光,深邃具有神秘感,极具个性。
除了霓光紫版本,另外还有流光蓝版本提供,采用不同的工艺,让色彩的流动不限于固定的方向,打造出上下左右四向渐变。在原有叠层流光点彩工艺基础上,OPPO R17流光层和点彩层之间加入凝光层,并通过镭雕工艺,在透明的凝光层上蚀刻细密的S型曲线。
为了打造出极致的色彩效果,OPPO尝试了多达7000种不同的渐变设计。在R17身上,将原本R15上面所采用的6层渐变叠层升级为7层不规则渐变叠层,每一层都拥有2000*3840个直径为0.04mm的色彩点,共超过5000万个点,从而在保持出色手感的同时,营造出极具张力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水滴屏、流动渐变,机身正反面设计相应和谐,让OPPO R17的外观设计再次成为同级别机型当中的标杆之作。
结语
全面屏时代的来临,给人一种手机设计陷入殊途同归的错觉,但OPPO R17的出现告诉我们,其实手机设计还有相当庞大的发挥空间,关键在于设计者是否对现有设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异形屏、渐变色,这些看上去已经被智能手机玩到腻的东西,在R17身上却焕发出极新鲜的活力,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