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传感器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桥梁,正成为驱动智能变革的核心引擎。从自动驾驶的精准感知到工业4.0的实时监测,从医疗电子的生命体征捕捉到低空经济的空间建模,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持续重构生产效率和生活方式。
3月31日,2025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览会成功开幕,本次展会以“高”“精”“新”为突出优势,吸引超600家全球传感器产业链企业,超100家应用端头部企业领袖,规模将达近15,000平方米。
国际巨头寥寥,科技成果仍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2025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览会仅设立2大展馆,整体展会规模不大。尽管展会吸引了英飞凌、ADI、博世、TDK、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等国际品牌厂商,但仍有较多国际传感器巨头缺席,国内企业作为全球传感器市场不能忽视的力量,已然成为本次展会的主力军。
相较往届,国际厂商参展规模明显收缩,意法半导体、赫联亚太、德鲁克中国、Lightium AG.等在2024年参加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展览会后,2025年均没有参展。
据了解,由于全球经济景气度不佳,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国际传感器巨头厂商营收、盈利能力出现下滑。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大幅削减市场推广预算,仅选择小部分展会参加。如霍尼韦尔并未直接参展推广,而是通过行业会议参与技术交流。
本次展会上,英飞凌带来基于时空频域联合稀疏分解算法的医疗级毫米波雷达、智能电视与空调的雷达模组、智能助听器、人体存在传感器等,还发布了MEMS麦克风传感器等新品。
ADI则带来了单芯片角度和多圈编码器位置传感器、高度可配置的互连解决方案GMSL、基于飞行时间的三维物体测量ToF解决方案、ADI压力变送器集成芯片及工厂校准系统等展品。
TE Connectivity携多项交通、工业和医疗领域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以交通传感解决方案为例,其在动力及安全系统的传感器领域拥有超过 25 年的行业经验,目前产品覆盖制动系统(液压传感器、制动踏板行程传感器、电机位置传感器、高分辨率车轮速度传感器和制动灯开关)、转向系统(后轴转向位置传感器)、车轮速度传感器、座椅位置传感器以及下一代的线控踏板传感器和机电式制动传感器等。
国内厂商崛起,构建多元传感生态
与国际厂商参展规模收缩不同,国内传感器企业顺势而起,在本次展会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本次参展企业不仅包括矽睿科技、司南科技、芯思杰、阜时科技、明皜传感等设计企业,奥松电子、赛微电子、华鑫微纳、多维科技等MEMS制造企业及专注传感器封测领域的共进微电子也积极亮相。
矽睿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公司始终致力于突破物理感知边界,打造覆盖多维场景的智能传感生态体系。依托自主可控的MEMS工艺与先进算法双轮驱动,矽睿科技已构建智能运动感知系统、磁传感解决方案、工业级融合感知模组、物联网感知平台等六大核心产品矩阵。
作为光电传感核心器件主流供应商,三优光电携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震撼登场,包括领先的光通讯器件、高精度气体传感器激光组件激光测距雷达光器件电力电子SiC器件以及生物医疗领域的革新解决方案。
在MEMS代工方面,赛微电子全资子公司瑞典Silex是全球领先的纯MEMS代工企业,服务于全球各领域巨头厂商。同时,公司位于北京的MEMS产线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其在本次展会上带来了生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硅麦克风及芯片级原子钟等晶圆产品。
在IDM方面,奥松电子深耕智能传感器领域20余载,以自主MEMS芯片技术为核心,构建起集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本届展会奥松电子携流量、压力、气体、真空、温湿度传感器等全系列展品亮相,展示场景化解决方案。
在磁传感器方面,多维科技展示了应用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工控、汽车等行业的磁传感器芯片和应用方案,包括手机VCM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应用方案,键盘位置检测,手柄摇杆运动检测,机器人关节磁编码器方案,芯片式电流检测方案,车用角度传感器芯片和数字式可编程芯片等。
作为一家专注于传感器封装和标定测试的企业,共进微电子已建设2.4万平米先进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含百级、千级和万级无尘室1万平米,建设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的封装测试量产生产线。
结语
2025 深圳国际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博览会,宛如一个缩影,映照出全球传感器产业的风云变幻。
国际厂商因经济环境收缩参展规模,ADI、英飞凌等巨头厂商仍凭借深厚技术底蕴,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国内企业则顺势崛起,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方位布局传感器产业链,在多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这场展会不仅是产品与技术的竞技场,更是产业格局重塑的见证地。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传感器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内企业需把握机遇,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高精度、定制化、快响应”的差异化优势,推动传感器国产化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