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147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0%-25%,同比增长率约为10%-15%。消费电子、汽车、工业自动化和物联网是主要应用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支持,中国传感器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作为核心增长极,正从“技术追赶”迈向“生态引领”。
1.政策利好
智能传感器作为实现“中国制造 2025”的“利器”,自2006年起,国务院等多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涵盖技术路线、目标及应用推广等多个方面。尤其是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高端技术“卡脖子”风险愈发凸显,智能传感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工信部2021年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MEMS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发展。同年,8部门联合发布物联网基建计划,明确到2023年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等地也积极优化政策,发展传感器产业园区,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2.市场需求旺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全面提速。在这一进程中,智能传感器作为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转换的关键基础部件,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0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37亿美元,产业生态日趋完善。2020年市场规模达148亿美元,其中国产化率从2016年的13%快速提升至31%,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智能传感器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9亿美元。
3.技术革新
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对高端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我国部分高端传感器仍依赖进口,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国产智能传感器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前景,汽车、装备等多行业开始推动零配件国产化,鼓励更多的主机厂与设备厂逐渐使用国产传感器。
可传感器不仅是未来工业 4.0 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也是飞机、机器人、智能 网联汽车等高端装备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国产传感器存在品种少、质量较差、 制造工艺落后、缺乏先进核心制造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高端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低于20%,严重依赖进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
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存活并脱颖而出,势必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化生产流程,才能在成本压力和市场波动下稳步前行。比如推动智能传感器新材料、新机理、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提升核心技术专利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能力等。
基于此背景下,由0Fweek维科网主办,OFweek电子工程、OFweek传感器、OFweek人工智能承办的“全数会2025中国国际智能传感大会”将于2025年7月3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1号馆举行,以“智联未来·精准感知”为主题,邀请来自政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围绕传感器基础建设、场景应用、创新技术、市场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交流,深入探讨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趋势。
会议议程
拟邀嘉宾(部分)
往届会议花絮
同期展会
展位咨询及赞助
张女士:19168597693(同VX)
zhangxiaofang@ofweek.com
原文标题 : 全数会2025中国国际智能传感大会来袭:聚焦产业新机遇,破解制造业升级“感知”密码